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全套

2025-07-04 23:00:16 知识分享 小西瓜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课件【新教材】

知道七巧板吗?你对七巧板有什么了解?课件PPT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由七巧板如何得到鱼图的呢?课件PPT鱼图只有一个外形的轮廓,要先把鱼图分割出七巧板中的七块,再判断每块板平移或旋转后的位置,然后看每块板是如何运动的。

奇数与偶数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奇数是指不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而偶数则是可以被2整除的自然数。在数学中,这两个概念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解决一些数论问题、排列组合问题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奇数和偶数的区别在于它们除以2的余数。奇数除以2的余数总是1,而偶数除以2的余数总是0。

人教版五年级上下全册数学满分班(教材精讲+奥数拓展)姜付加兰海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免费分享给您:https://pan.baidu.com/s/1TL7Nd_5_LGbUZk_kbdwhHQ ?pwd=1234 提取码:1234 K12教育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综合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二:《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第1节例1(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的第2题,第四题的前部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 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 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露在外面的面》课件【三篇】

在以前的教学中,露在外面的面一直是一个难点。因为不知道怎么教,所以就“蒙混过关”的把这类内容讲完了,造成了悟性强的学生可以接受,大部分学生是弄不懂的。这次又遇到了这个内容,这次我把节奏“慢”了下来,没有急于把这部分内容讲完。

题目有误:1个正方体,露在外面是6个正方形面;2个正方体,露在外面是6×2-2×1=10个正方形面;3个正方体,露在外面是6×3-2×2=14个正方形面;此后每增加1个正方体,都是增加4个外露的正方形面。所以2n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有6+4(2n-1)=8n+2个面。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箱子到底有个几个面是露在外面的,有的同学说:老师观察物体时,我们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在怎么成了五个面呢?我让每个学生观察摆在自己桌子上的正方体,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顺利的导入新课。 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四个组。

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是3×1+2=5个。2个小正方体拼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是3×2+2=8个。3个小正方体拼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是3×3+2=11个。4个小正方体拼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是3×4+2=14个。

露在外面的有7个面,每个面的面积为:30×30=900(平方厘米),总面积:900×7=6300(平方厘米)。有两种摆放方式如下:两个一起碟在上面,以1为棱长,露出的面积是7。碟在中间正方形,相邻两个面,类似l形状,露出面积是7。

从正上面向下看,可以看到 6 个面;从正左侧向右看,也可以看到 6 个面;从正前面向后看,也可以看到 6 个面;从正右侧向左看,也可以看到 6 个面;从正后侧向前看,也可以看到 6 个面。所以,露在外面的共有 5×6 = 30 个面。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因数和倍数》

1、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2、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篇一:《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例如:2X6=12,2和6的积是12,因此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3X(-9)=-27,3和-9都是-27的因数。-27是3和-9的倍数。一般而言,整数A乘以整数B得到整数C,整数A与整数B都称做整数C的因数,反之,整数C为整数A的倍数,也为整数B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的课件

五年级分数加减法(如图)分数的加减法需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带分数加减法: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分数乘除法的掌握:分数乘整数。

回顾三年级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知识,引出本节课将深入探索的计算方法。新知探究:例1教学: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并求解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问题。讨论如何列式,并解释分母不变、直接加分子的原因。展示计算结果,并利用动画演示计算过程,强调结果的简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教案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4页-106页。 【学习目标】 能说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能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导学过程】 【温故知新】 把单位“1” 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主要内容如下:(1)动手操作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加减法》教案范例:教学目标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基于整数、小数加减法、分数意义及性质,教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为后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整数、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基本概念基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三篇】

1、【篇一】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⑴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⑵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

3、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几何学中的基本立体图形,它们拥有六个面,八个顶点,以及十二条棱。对于长方体而言,其所有棱长总和等于长、宽、高三边之和的四倍。而正方体,因其所有棱长相等,所以其棱长总和则是单个棱长的十二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则是其六个面总面积之和。

4、小结: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须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三篇】

1、【篇一】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2、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3、五年级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基本达到了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特征,并掌握其读取和分析方法的教学目标。通过回顾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五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教学方式与效果:采用小组自主学习方式:基于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熟悉,通过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预测、观察并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流程及与条形图的区别,这一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5、五年级《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教学亮点 激发学生兴趣:以疫情热点为切入点,运用当前疫情数据的条形统计图引入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