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经纬
在短视频和微短剧迅速发展起来的时候,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被“短”所占据。当下,中国电视剧行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中,一场最为引人瞩目的产业专题对话,将焦点聚集在“短视频时代,长剧该如何生存?”中制协编工委主任汪海林,他是著名编剧。中制协副会长、青工委指导委员郭靖宇,也是著名编剧和监制。中制协副会长兼青工委主任白一骢,为著名制片人、编剧。中制协编工委副主任余飞,同样是著名编剧。他们围绕剧集长短之争、内容质量、行业乱象、技术冲击等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这场产业对话既揭示了行业深层次的矛盾,又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种视角。
剧集长短之争:命题陷阱还是伪命题?
论坛开场时,“对于那些失去耐心的观众来说,长剧集(20 集以上)是否有必要整体向短剧集迁徙呢?”成为了第一个引发争论的点。汪海林明确表示反对这样的命题设定,他说:“长短之间的争论是一个陷阱。短并不能代表先进性,长和短仅仅是篇幅上的差异,并非社会趋势。”他用电影市场数据来反驳“短即趋势”的论调。春节档票房冠军《热辣滚烫》时长为 129 分钟,《满江红》时长 159 分钟,6 部春节档电影的平均时长是 137 分钟,比去年增加了 20 分钟。《熊出没》系列从 55 分钟增加到了 96 分钟以上,这表明观众并没有因为电影时长“长”而失去耐心。
汪海林
郭靖宇认为长短并非核心,他说:“讲故事的人,无论用多长时间都可以。重要的是把故事讲好。”他以蒲松龄将短篇鬼故事汇编成长篇经典为例,强调“陪伴感”才是剧集的价值所在。
白一骢从经济方面给出泼冷水的观点:“让收入高出十倍的长剧编剧去从事短剧工作,这现实吗?头部的导演和演员在短剧领域也无法赚到像在长剧领域那样多的钱。”
余飞总结道,讨论长短之争是“特别荒谬”的。他说:“有内容就写长,没内容就写短。只有拿出好作品,才有傲慢的资本。”四位嘉宾的角度虽不同,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内容质量是根本,而长短仅仅是形式。
内容危机与行业乱象: 观众弃剧,问题在“臭”不在“长”
行业力推短剧集这一现象,汪海林进行了痛批并指出归因错误。他说:“观众弃剧率高,原因是‘臭’,而不是‘长’。”他还犀利地指出了当前的创作痼疾,即有些项目采用大 IP 加小鲜肉的模式,然而这些项目的故事浅薄,题材也重复,即便拍成 3 集也不会有人看。
白一骢用自身经历揭露短剧行业的乱象:微短剧编剧被压榨得很惨,只能按照公式套路去写。像长剧片名是《山花烂漫时》,但短剧却都是《当山花烂漫时霸道总裁来到我身边》。他还披露了某公司“山寨热榜剧”的荒诞行为,即每天查看短剧排行榜的前三名剧本,然后将其翻拍三遍,通过投流来赚钱,这与诈骗有什么区别呢?
余飞把矛头对准了行业积累的断层,他说:“传统编剧的经验没有被总结为行业的‘文化遗产’以及‘操作手册’,而平台却急于用资本去包装新概念,这样就导致了 IP 泡沫、数据造假以及微短剧行业乱象不断出现。”
编剧尊严与创作初心:在妥协与坚守之间
郭靖宇在论坛中多次表达对编剧坚守尊严的呼吁,他说:“编剧是行业的核心,一定要把头抬起来!”他还分享了徒弟小吉祥天的一个案例,即平台要求改剧本去迎合演员,然而徒弟小吉祥天宁可让项目废掉也绝不妥协,这种坚持正是讲故事人的根本所在。
郭靖宇
白一骢坦率地说出了现实的困境:“向平台去强调尊严?那他们会觉得你很顽固不化,然后直接就会更换其他人。”他给新人提出建议,让新人“只要有活就去承接,哪怕价格再低廉也去干”,然而与此同时,他也发出了警告:“AI 已经能够写出比大多数人都要好的剧本,编剧如果不是做到顶尖水平,那就会被淘汰掉。”
汪海林用黑色幽默来讽刺行业的怪状。他说 AI 测试显示,AI 取代不了最好的编剧,也取代不了最差的编剧。他正在收集烂剧本,想要写一个“编剧为了不被取代而故意摆烂”的故事。他认为连烂都烂不过机器,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技术冲击与未来图景:AI是助手还是掘墓人?
生成式 AI 对行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这成为了论坛的焦点。白一骢做出预言,他说:“当番茄、豆包以及即梦这些工具能够一键生成视频,并且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演员、定制画风内容的时候,我们的行业就会走向终结。”他还坦诚地表示自己正在使用四个 AI 模型来辅助编写剧本,然而他强调,并不是 AI 会取代编剧,而是观众手中所拥有的选择权。
白一骢
余飞用中西医来比喻技术对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他说:“平台通过数据来‘把脉’,这就如同西医专注于看局部的情况。然而,优秀的内容则需要具备中医那样的整体观念。”他还向从业者提出建议,即“只要内容能够保持稳定,那么无论怎样进行迭代都无需害怕。”
郭靖宇比较乐观,他认为科技进步十分迅速,未来真的一定要依靠平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吗?其实个人账号就能够输出作品。
盈利迷局与破局之道:如何让行业“挣到有想象力的钱”?
汪海林指出行业存在困境,他说:“平台挣不到钱,创作者挣不到钱,制作方也挣不到钱,那又怎么能谈得上发展呢?”他呼吁要创造新的盈利模式,并且去探索一些新模式,像区块链、去中心化之类的。他还表示:“长的东西要让它更长,短的东西要让它更短,让它们各归其位,但是一定要能够挣钱。”
让人能够挣到具有想象力的钱,让行业能够被资本所看好。郭靖宇支持分账模式,他特别支持时长在 15 分钟左右的中剧,曾经报了两个项目却被平台压价,但是提出分账后,他觉得这是很好的。他以电影为例,说《哪吒 2》能够挣到“有想象力的钱”,那么剧集为什么不能呢?
白一骢指出短剧存在盈利假象:“有一部分账面上显示有几千万的微短剧,然而其实际利润低得令人惊讶。要是真的能获得暴利,那么创作者早就一窝蜂地涌来了。”
给新人的忠告:实战、便宜与不可替代性
台下有新人编剧提问,四位嘉宾分别给出了各自的建议。白一骢说:“年轻编剧最大的优势在于便宜,只有多接活才能存活下去。”郭靖宇鼓励青年编剧要展现才华,他说:“行业从来不会埋没人才,只要写得好就一定有机会。欢迎青年创作者加入中制协青工委,让大家在青年影视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一起进步。”余飞给出的建议简洁而有力:“要多看、多写、多实战。”汪海林调侃说:“AI 有可能会取代大部分的编剧。不过呢,它取代不了最好的编剧,也取代不了最差的编剧。”
余飞
在混沌中寻找行业之光
这场产业对话没有得出定论,然而却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影视行业的三大矛盾。其一,形式与质量存在错位;其二,商业与尊严相互撕扯;其三,技术与人文处于博弈之中。就像余飞所说:“不要着急去跟风,科技的迭代速度比想象中还要快。”或许,行业的出路并非在于追逐长短或者技术,而是在于回归本质,那就是讲好故事,留住人心。千年后,若后人还记得现今的作品。那这便是对当下所有争论的一种最好的回应。
昨日,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开启。大会从“迎接‘剧’变,变与不变”展开探讨。各大长短视频平台方、头部制作公司方以及知名导演们,都敢于说真话、讲干货,务实且直面行业痛点,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今日,这场编剧对话激烈交锋后落幕,其在长短之争的话题中结束。这不仅是全行业对行业危机的深刻反思,更是面向未来的深度探索与积极应对。短视频浪潮带来冲击,长剧坚守着,短剧在进行探索,二者共同勾勒出了中国电视剧行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且这路径是全面性的。
各省份高考试卷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各省高考采用的考卷不完全一样,所以试...
亚洲一共有多少个国家亚洲共有48个国家。亚洲的区域划分:1、东亚指亚...
复活节2025年几月几号年复活节是几月几日?2025年复活节是20...
夏家三千金哪年的《夏家三千金》是2011年上映的一部电视剧,是由唐嫣...
天天有喜的结局刘枫和九妹怎么样了大结局讲的是,狐狸小九妹在与金蟾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