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郑建军,文字整理/伊河生活】
1972 年的冬天,我们叔伯 3 兄弟都入伍了。然而到了 1975 年,我因为家庭问题而退伍了。令人没想到的是,我的两个兄弟却提干当上了排长。父亲重新工作之后,我被调入了公安系统。他们俩也进行了干部转业。
曾吃香喝辣,如今他俩却都不在了。
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与家庭因素有关,也与所处的环境有关,不过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步入老年后,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小时候就知晓,我生活的村庄里的人大多姓郑。爷爷讲,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从山西大槐树来到中原,接着就在这片人烟稀少且依山傍水的地方停下脚步,靠着当地人遗弃的茅草屋繁衍生存,未曾想到数百年之后,便有了我们这个村庄。
每年一次的祭祖最能凝聚我们这个村的力量。族长一声令下,各家就把自己的孩子召集回来祭祖。这时我们真切地意识到,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无论见过还是没见过,此刻都因血脉相连而走到了一起。祭祖之后我们虽各自东西,但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的生命里扎根。
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我们上学读书,渐渐长大了。
1972 年 11 月,我已高中毕业且长大成人。那时的我怀揣着青春梦想报名参军,我们村有 8 个人一起报名参军,最后我和另外两个同族兄弟穿上了新军装。
12 月 19 日,我与同族的郑建光、郑建文三人一同出发。在家人的护送下,我们登上了西行的军列。到了 24 日,我们抵达了西宁郊外的一个部队。
我与郑建光、郑建文年龄相同,自小便是光着屁股一起玩耍的同学和好友。说来颇为奇怪,我们三人都姓郑,属于一个大家族,然而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却并不相同。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晓我与郑建光是叔伯兄弟。爷爷曾说,我们俩拥有同一个爷爷。并且,我的父亲与郑建光的父亲是亲兄弟,我的父亲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而郑建光的父亲在兄弟中排行老四。
但是,郑建文与我们有些不同。我们是兄弟,然而他却稍显疏远。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何不同,长大后才知晓,我和郑建光是二服的兄弟,而郑建文是出了三服的兄弟,这意味着我们的爷爷是亲兄弟。
尽管如此,却不影响我们平日的往来。尤其当我们仨穿上军装进入同一个部队时,关系自然格外亲近。尽管新兵下连后我们仨不在一个连队,但每到周末,我们都会相约一起玩耍。因为我们都铭记着,离开家乡时亲人们的嘱托,你们仨到部队要相互照顾、相互学习帮助,毕竟有“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说法。
印象深刻的是,爷爷特意交代,我们的祖上是郑成功,他是爱国保家的名将。当年,我们这一枝的后人迁徙到了这里……爷爷要求我们到部队之后,要争当好战士,不能给祖先丢脸。
因此,我们仨都暗暗地使着劲,虽不明说,但在样样工作上都走在前面。
我在 1974 年年初当上了副班长。我比他们俩当副班长的时间早 5 个月。当我写下这些的时候。
我给在学校当语文老师的父亲写信汇报这个事,父亲在回信里夸奖了我一番。
1974 年年底,老兵退伍工作完成了。之后,我顺利地晋升为班长。而郑建光、郑建文他们两人依旧是副班长。
然而,我正处于沾沾自喜的状态时,遭遇了重大挫折。原本有很大希望被提拔为干部的我,在 1975 年底脱下了军装并退伍了。
原来,不知什么原因,在 1975 年 3 月,父亲被人说成是在阶级立场方面存在问题,于是他被停止了工作。父亲被停职之后,公社向部队发了函并进行了通报。
一切来得这样突然,我当时就懵了。
然而,更大的挫折在前方等待着我。紧接着,我被撤销了班长职务,随后被调到军马场去喂军马……到了年底,部队安排我退伍了。
我的变化很突然,这让郑建光和郑建文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不过后来我让他们别再联系我了,让他们低调做人做事。我调到军马场后,他们俩确实一次都没来看过我。就在我退伍坐上军车去火车站的时候,也没见到他们的身影……
很遗憾,我退伍回家后,再也见不到村里一大家族人往日的笑容了。人们都在躲避我们一家。就连生产队安排到地里干活,大伙也与我们家保持着很远的距离。
我此时 22 岁了。在我们村,许多同年龄的人在十八、九岁就当了父母。而 22 岁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我,却没有媒人愿意给我介绍对象。我的姐姐也嫁不出去。
我们不明白父亲发生了什么事。原本是好好的学校老师,怎么就突然变成了被批斗的对象呢?而父亲自己也表示不知道。
父亲表现得很淡然。白天的时候,他会和乡亲们一起到田地里进行劳动。到了晚上,他依然会阅读那些著名的文章,以此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他一直勉励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绝对不能自暴自弃。他引用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里的诗句:“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借此来勉励我们几个孩子,让我们明白,日出能够融化冰雪,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充满希望,不能被困难打倒;就像那日出的光芒能够照亮前路,我们也要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就像日出带来温暖,我们也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驱散了黑暗,使我们一直坚信光明即将来临,以最为热烈、最为明亮的姿态去迎接明天的太阳,并且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逆境中的父亲以这样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我产生了影响。我想起了当战士的时候,指导员给我们上思想教育课,告诫我们不要虚度光阴,我们与优秀者的差距大多体现在课余时间,凡是会利用时间的人,通常都会有收获。
我退伍后回到村里种地。晚上,我像父亲一样会看书到深夜。在那些年里,我读过《红星照耀中国》,也读过《菜根谭》,还读过《红旗谱》等书籍。虽然只是用看书来打发时间,但确实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终于迎来了生活的曙光。
1980 年,经过调查后,未发现我父亲存在立场问题。上级为他恢复了名誉并让他重新开始工作,父亲再次走上了讲坛。然而,更令人惊喜的事情还在后面,县里通知我前往大队派出所工作。当我接到这个通知时,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我退伍回来已经 5 年了,在我 27 岁的时候竟然还能被安排工作。
我到派出所工作之后,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里。那时公社派出所需处理的事情不算多,但我格外珍惜工作机会,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1983 年,经组织推荐以及文化课考核,我顺利转成了干部。之后,我曾在三个派出所工作过,接着调入县局,最后来到城关镇派出所担任所长。
没想到,我到派出所上班之后,当年与我一同入伍的郑建光和郑建文相继转业并回到了县里。
1986 年,副营长郑建光在大裁军的过程中转业回到了县里。由于当年转业的干部数量众多,他未能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于是,他挑选了当时效益最为良好的县化肥厂去上班。
当年,化肥属于紧俏的农资。乡里常常找他走后门去购买化肥,这使得郑建光很是风光。当他回到村里的时候,身边总是被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但是,花难以长久鲜艳。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化肥厂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亏损状况,最终走向了破产。
郑建光失去了工作后开始四处打工,期间还遭遇过被骗的情况。身心疲惫的他为了家庭而操劳,最终在 56 岁那年因病去世。
郑建文在我们 3 个人中发展得最好。他当年提干后,经历了裁军这一事件,还经历了院校的深造。之后,他从师机关副科长的职位调到下面团里担任副团长。
那个时候,我是派出所的普通干警。我风里来雨里去地工作。郑建光身为副团长回来休假,他专门请我们几个出去吃饭。他的那副派头让人很是羡慕。
常言所说,营盘如同铁打一般坚固,而士兵却如同流水般不断更替。当兵 20 年的郑建光,也最终脱下了他所身着的中校军服。
1992 年郑建光副团长转业后,被安排到县建委工作。那时县里正开展城建开发,身为副局长的郑建文常常不在家吃饭。他喝着酒,抽着烟,过得十分潇洒。然而,没想到他在 52 岁那年却倒在了酒桌上。
因为我们家有那段特殊的经历,所以我一直埋头做事,既不抽烟,也不喝酒。之后我被局里任命为派出所的所长,我成为了县公安局里唯一不喝酒的所长。即使局领导来检查工作,需要陪领导吃饭,我也始终不喝酒。
当年我在局办公室工作。局领导看到我不喝酒,便故意试探我。我喝下一杯酒之后,当即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并且吐出来的东西带着殷红的血。领导们不得已把我送到了医院,这可把他们吓坏了。从那之后,全局的人都知道我不能喝酒了。
2014 年退休了,之后我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我偶尔会回到乡下的老房子,在那里住上一阵子。
但是,当年的同族兄弟郑建光和郑建文已不在身边。他们在部队提干,发展比我好,后来以干部身份转业到地方工作,曾有过阳光的日子,也有过风光的时候。然而,因各种原因,他们很早就离开了,留下了一个残缺不全的家。
现在看来,我官职不大,也并非很富有。然而,我却在健康地生活着,身体也没什么大问题。我的父亲呢,尽管在中年时经历过坎坷,但到了晚年,儿孙满堂,过得十分幸福。
人生是这样的,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也有能经得住岁月蹉跎的时候,不管怎样,都要守住内心。
的那份坦然才最重要!
各省份高考试卷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各省高考采用的考卷不完全一样,所以试...
亚洲一共有多少个国家亚洲共有48个国家。亚洲的区域划分:1、东亚指亚...
复活节2025年几月几号年复活节是几月几日?2025年复活节是20...
夏家三千金哪年的《夏家三千金》是2011年上映的一部电视剧,是由唐嫣...
天天有喜的结局刘枫和九妹怎么样了大结局讲的是,狐狸小九妹在与金蟾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