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级短剧演员集体转型,短剧行业面临新变革

2025-03-04 0:00:43 娱乐资讯 anjia66

文|DataEye研究院

观众们还沉浸在短剧那强刺激、快节奏的叙事当中。那些在短剧屏幕上极为威风、很有影响力的演员们,正在悄悄地让自己的身份发生转变。

一、一大批TOP级短剧人"出走短剧圈"

DataEye 研究院发现,从今年开始,短剧行业出现了一轮新的现象,并且这一现象较为密集。有一大批 TOP 级短剧演员在今年开始离开短剧圈,他们拥有了更多新的身份。

在综艺《无限超越班》的开录现场,短剧演员柯淳和何健麒出现了。何健麒在满是标签的墙面上挑选了“绝不带偶像包袱”的标签,并且自称自己本身也不是偶像。

另一位短剧 TOP 级别演员王格格,近期以“特邀主持人”的身份现身 2025 某广告巨头的短剧行业生机大会。

赵柯淳在《时装男士》爱上短剧特别专刊中拍摄了一组时尚大片。

上综艺,这些 TOP 级短剧演员们纷纷实现了转变;做主持,他们也纷纷实现了转变;拍杂志,同样纷纷实现了转变。他们从“短剧演员”向更多演艺身份完成了转变。

事实上,有类似"走出去"想法的短剧演员不在少数。

在刚刚过去的微短剧盛典“短剧开 YAN—深圳湾·DataEye 剧查查之夜”中,“短剧一哥”孙樾称,以后要是有机会的话,不管是横屏还是竖屏,他都希望能够出演各种类型的角色;短剧演员左一则直接说道:“想要尝试出演电视剧,借助与更优质的演员合作的途径来提升自己。”

演员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幕后从业者也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毕志飞导演刚刚杀青了他的第二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邀请了微短剧导演彭继磊以及制片人王基远加入。

二、为什么短剧人(特别是演员)密集"出走短剧圈"?

DataEye研究院认为,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①摆脱"短剧"的身份标签

微短剧行业兴起时间较短,它自身的剧集质量与传统长剧相比往往参差不齐。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影视圈中,短剧以及短剧演员处于一种无形的“鄙视链”底层,就像此前的“网红”标签一样。

一名短剧演员,即便在圈内的知名度很高,也很难摆脱“短剧演员”的标签。并且,观众很有可能“记不住演员名”。

短剧演员能够成功“走出去”,就能够向外界证明自身实力,还能开拓更多资源。幕后从业者能够成功“走出去”,同样能够向外界证明自身实力,并且开拓更多资源。

②短剧行业利润大幅摊薄,再难"单打独斗"

对于“利”的追逐是“走出短剧圈”的一大驱动力,并且这一驱动力除了“名”之外。

大家都知道,微短剧行业最大的支出并非拍摄和制作成本,而是投流费用。投流费用所占比例很高,甚至能占到最终收入的 80%以上。

同时,监管收紧且观众要求提高,这使得短剧内容成本进一步提升。其结果是短剧行业利润被大幅压缩,并且持续集中在广告投流平台,最终展现出短剧制作方为广告平台劳作的情形。利润被压缩,从业者纷纷离开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中,有不少短剧演员是“单打独斗”的,他们没有签订公司或者签订的是小公司/工作室。在这个越来越内卷的行业里,这种情况愈发显得没有保障。如果短剧演员能够在长剧、综艺、时尚界等更成熟且有底蕴的产业中获得曝光,那么就有望让他们获得更多签订大公司的机会。

③"圈层化"现象严重,剧和演员都期待出圈

更深层原因,则是微短剧行业"圈层化"现象严重。

上文提及,微短剧行业最大的支出是投流成本。这种商业模式过度依赖投流,致使一部短剧若想触达观众,通常需要进行付费推广。能接触到多少潜在观众,取决于推广所花费的钱数。

进而,在这一模式下,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一部短剧仅在圈内传播,在圈内很火爆,然而在圈外却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并且,它距离像传统影视剧那样能够突破圈层进行传播,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像《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样能够达到破圈效应的短剧,是非常少的。

同时,在短剧从业者中,TOP 级短剧明星通常是年轻人,他们吃“青春饭”。所以,他们想要“出圈”的心态会更加急迫。正因如此,便出现了大量“出走”的现象,他们希望借此打破圈层,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进入更大的市场。

三、短剧成"围城":有人想出去、有人想进来

一批短剧人离开短剧圈,与此同时,有一批传统影视从业者踊跃加入其中。

2024 年 1 月,抖音与周星驰展开合作推出了“九五二七剧场”。随后,陆续发布了短剧作品,其中有《金猪玉叶》,还有《金猪玉叶第二季》,以及《大话大话西游》。

李若彤曾饰演过《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她在去年主演了一部名为《午后玫瑰》的女性励志短剧。

传统影视剧演员舒畅,在时隔 7 年之后重新开始拍戏。她依然选择了短剧这种形式。她主演的两部短剧作品《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和《锦绣传》,都在今年 1 月份上线了。

如今的短剧圈好像陷入了一种“围城效应”。城外的人有着进入短剧圈的想法。城里的人则有着离开短剧圈的念头。

这一现象背后,DataEye研究院认为:

首先,外行人只是看热闹,他们把入局短剧当作一种“创新”的、“勇于尝试”的新途径。当然,这种结果存在着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

利,像周星驰、舒畅这样传统影视圈的重量级人物,自身就带有明星效应。凭借他们的名气以及粉丝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许多圈外人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短剧,从而提升整个短剧行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其次,周星驰作为高知名度的演员和导演,凭借自身在传统影视剧方面的经验,有机会提升短剧的质量,从而推动行业内容的升级。

弊在于隐性“鄙视链”的存在,周星驰们入局短剧,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个人品牌和价值造成影响,引发争议。同时,与短剧演员相比,影视明星的高片酬会进一步提升短剧的制作成本,从而导致产生盈利压力。

其次,如今短剧产业呈现出高度分化的态势。其中包括小程序竖屏短剧、横屏短剧、文旅短剧以及品牌定制剧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短剧正在逐渐演变成不同的物种,短剧与短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谓天差地别。

2025年,微短剧可能会分化成三条发展主线:

其一,短视频逻辑得以延续,其中以小程序竖屏短剧为代表。其本质是将短视频进行剧集化处理,所赚取的是付费以及分账的钱财。

其二,传统影视内容存在“微短剧化”的逻辑。其中,以横屏短剧为代表,这类短剧本质上依然属于长剧或迷你剧,其盈利方式是通过分账来获取收益。

其三,是由高层意志和资本意志推动而形成的逻辑。其中以文旅短剧以及品牌定制剧为代表,它们的本质实际上是广告片,所赚取的是资本或补助的资金。

说回到“短剧人出走短剧”这个话题,从本质上来看,他们出走的是第一种情况。其一,是因为这种模式中付费加上分账的钱越来越难以赚取,尤其是 IAP 模式;其二,是因为这种模式本质上赚取的都是“辛苦钱/效率钱”,吃的都是“青春饭”,对于演员来说更是如此,并且随着短剧“死亡率”的提升,对于从业者而言,付出与回报的“性价比”越来越低。

2025 年,我们或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更多短剧人从“短而优”发展为“长”,从“短而优”转变为“综”。甚至有希望看到短剧演员成为大众消费品的代言人。

出走,亦是出圈和出发。

希望微短剧的从业者,能够迈向更宽广、更成熟的舞台,继续展现光芒、散发热能。同时也希望,随着短剧从业者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这一行业中的优秀从业者能够摆脱标签的束缚,被发掘、被发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