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澄清微信视频号非本人账号,揭露AI技术傍名人现象

2025-03-05 9:01:22 娱乐资讯 anjia66

3 月 3 日,知名演员刘晓庆在微博上进行了澄清。她表示微信视频号“晓庆人生”并非她的账号。同时,她也承认相关账号的画面是她,声音很像她。

刘晓庆通过微博辟谣假账号(图源:刘晓庆微博)

上海辟谣平台初步展开调查,发现相关账号运用了 AI 技术,其中包含合成刘晓庆的声音以及视频等内容。到发稿之时,该账号已无法被看到。

晓庆人生目前已无法看到,其原账号运用了 AI 合成音频以及视频等相关技术。

但是,在社交平台上类似利用 AI 技术“傍名人”的帖子有很多。演员靳东曾被“AI 造假”,医生张文宏曾被“AI 造假”,企业家雷军也曾被“AI 造假”。造假者手段多样,有的觊觎名人光环以吸引流量、增加粉丝;有的假借名人形象和语音来带货牟利;还有不法分子用 AI 数字人炮制诈骗陷阱,利用公众对名人的信任来骗取钱财。

值得关注的是,社交平台的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仅有“傍名人”“假名人”的情况。很多服务行业以及自媒体越来越频繁地利用 AIGC 来为自身增添光彩。在某些场景中,AIGC 甚至能让观看者难以分辨真假。

在餐饮、设计、摄影等行业,AI 照片取代实景照片的现象日益普遍。商家借助这些技术生成的美图和美景来招揽顾客。随着 AIGC 技术不断成熟,商家的造假成本降低,效果却提升,普通人几乎难以分辨真假。

家装行业中,有许多商家会利用 AIGC 来生成图片,并且将这些图片冒充为“装修完的实景照”。(记者通过使用 AI 工具生成了这些图片作为证据)

摄影工作室的“样照”或许是由 AI 生成的。(资料来源:记者通过使用 AI 生成了这些样照。)

比如,社交平台的分享等部分,城市那美丽绝伦的风光、自然那神奇非凡的景致勾起了观看者的打卡欲望。然而,满怀期待的网友向发布者询问具体坐标时,往往得到的是沉默。直到有眼尖的网友说出真相:这些“照片”很可能是 AI 虚构的,所以发布者自然无法给出真实的地址。

社交平台的“分享”板块出现了大量 AI 图片,这些图片能为发布者带来流量,但也会误导观看者。

当 AIGC 渗透至生活的各个方面时,仅仅提醒观看者提高警惕并加以辨别,是不足以从根本上处理好问题的。对于许多不了解 AI 等新技术的网友而言,这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所以,为了解决 AIGC 内容充斥于网络的状况,一定要从源头方面采取办法。

一方面,相关平台需要正视当下 AIGC 内容在网络中大量存在的状况,要直接面对平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不能总是把责任推给发布者。

一些商家和自媒体热衷于 AIGC 这一点不难被发现。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些内容能够避开平台的审核机制,以“真实”的形象展现在社交平台上。并且,他们还能利用平台现有的算法,为这些内容的扩散获得机会。

以“傍名人”“假名人”类 AIGC 内容为例,不法分子凭借名人效应来吸引人们的目光;在这同时,平台也从名人效应中获得了益处。因此,“傍名人”“假名人”的这种现象不断出现,平台所做的仅仅是在账号被举报甚至被官方查处之后才进行封号的事后管理,而并非从信息发布的一开始就拒绝那些相关的虚假信息。

比如,AIGC 内容出现在“分享”版块的原因,与传统算法不能辨别真伪有关。传统算法过于注重用户的即时反响,仅仅依据互动量等指标来推荐内容,却将 AIGC 带来的虚假问题给忽视了,并且还为虚假内容的扩散提供了便利。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首当其冲的是名人账号监管亟待强化。

名人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旦他们的账号被盗用或者出现造假的情况,就会带来深远的危害。因此,平台应当构建更为严格的名人账号认证体系,以此来保证账号创建以及运营的真实性。

其实,现有的很多技术能够起到帮助作用。例如,可以通过面部动态识别这种生物技术手段,来判断是“真人”还是“数字人”;也可以通过声纹加密比对这种生物技术手段,来进行判断。另外,还可以用人工审核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加大对各种冠以名人名号的账号的审查力度,一旦发现“傍名人”“假名人”的情况,就立刻将其下架,把负面影响遏制在萌芽状态。

其次,给AIGC打上技术“烙印”势在必行。

AI 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在信息流中相互混杂,普通用户仅靠肉眼难以进行甄别。期望造假者主动去标注,这就如同与虎商量获取它的皮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大模型开发者以及其他提供 AIGC 服务的企业,有必要和信息发布平台携手合作,通过技术手段为 AIGC 内容生成一种人眼无法识别但技术能够鉴定的“隐形标签”和特殊标志。用户在平台发布 AIGC 内容后,平台能够自动进行识别。接着,平台会添加水印和标签,注明其“AI 制造”身份。这样做既能让用户在浏览时心里清楚,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又便于后续对内容进行追溯与管理。对于那些故意隐匿 AIGC 标志,想要以假乱真的发布者,平台可以给予严厉的惩罚,比如对其进行限流、封禁账号等,以此起到警戒他人的作用。

首先,对于那些缺少关键要素但却能吸引眼球的信息,平台有权利要求发布者进行关键信息的补充。其次,如果发布者无法按照平台的要求完成补充,那么平台可以采取公开提示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流量限制,甚至还可以采取封号清退等措施,以此来督促发布者上传真实的信息。

以旅游打卡地为例,对于那些只晒图却不留下地址的内容,以及好物推荐中只谈论功效而不提品牌的内容等模糊内容,平台能够在前端进行展示并给予提示,向用户告知相关信息存在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平台会调整推荐策略,降低这类信息的曝光权重,使真正有价值且真实可靠的内容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平台在后台需提醒发布者补充信息或者让其下架内容。倘若发布者反复发布虚假内容,那么就要对其账号进行限制惩戒。

更进一步,法律法规需紧跟 AIGC 的“狂飙”速度。相关部门要加快拟定针对 AI 造假以及虚假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把造假者、平台方、传播者等各方的责任边界明确出来。对于利用 AI 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予以严厉惩处,绝不姑息,以此震慑不法之徒;而对于平台因疏于管理而致使虚假信息泛滥的情形,要课以巨额罚款,迫使平台切实履行守土有责的义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