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刚1亿美元投资短剧产业:中国短剧黄金时代是否来临?

2025-02-24 9:01:17 娱乐资讯 anjia66

投资短剧产业,本质上是在争夺人类的注意力分配权。胜利者也许不是最擅长讲故事的人,而是最懂得人性弱点的算法巫师。

文/每日资本论

郑志刚1亿美元投资短剧产业:中国短剧黄金时代是否来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短剧成了抢手货,香港豪门都开始重金下注。

2 月上旬,部分媒体有相关报道。香港郑氏家族的第三代接班人郑志刚宣布,他将联手瑞士的投资机构 JAKOTA Capital。并且,他以 1 亿美元进行注资,准备进军全球短剧产业。

这位地产大亨曾执掌新世界集团。他辞去家族企业要职后,首次把商业触角延伸到文娱领域。这一动作引发了资本市场对短剧赛道的重新审视,还让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显现出来,即中国短剧是否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郑志刚的转型并非是出于偶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一直都在努力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去寻觅那个平衡点。从开始创立将艺术与商业相融合的 K11 购物中心,到后来成立 C 资本去对数字艺术与元宇宙项目进行投资,文化产业的基因在他的商业版图之中早已深深地扎根。这次他选择进入短剧赛道,既可以被看作是他个人志趣的一种延续,同时也是他对市场风向进行的极为精准的捕捉。

短剧在中国呈现爆发式增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 504.4 亿元,同比增长 34.9%,并且首次超越了电影票房总量。用户规模突破 5.76 亿,这表明每两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人是短剧消费者。这种内容形态以“单集 2 分钟、总长 100 分钟”为标志,正在重塑全球娱乐产业的底层逻辑。 这种内容形态的单集时长为 2 分钟,总长为 100 分钟,正在重塑全球娱乐产业的底层逻辑。 以“单集 2 分钟、总长 100 分钟”为标志的这种内容形态,正在重塑全球娱乐产业的底层逻辑。

郑志刚的布局展现出了他的全球化野心。他通过与 JAKOTA Capital 合作创建了纽约实体公司 Duanju Corp,试图打造一个跨越东西方的短剧生态系统,即把亚洲制作的短剧进行本土化处理后推向欧美,同时把西方的内容反向输入到亚洲市场。这种角色定位为“文化转译者”,与 TikTok 在全球短视频领域的成功路径相契合。

事实很明显,中国短剧的商业模式很厉害,可称得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炼金术”。比如《总裁的漂亮夫人》,它是由纽交所上市公司 Mega Matrix 制作推出的短剧,在北美市场取得了月活超过百万以及充值金额突破百万美元的成绩。

它的核心秘诀是:利用算法把用户的情绪点精准地捕捉住。并且在每一集的结尾设置出很强的悬念。以此来驱动观众为了解锁后续的内容而付费。这种将“即时满足”与“成瘾机制”组合在一起的方式,正在对传统影视的线性叙事逻辑进行颠覆。

请注意,不要仅将短剧局限于在娱乐领域发力。其更大的野心在于,借助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人技术以及好莱坞级特效,去打造“下一代沉浸式内容体验”。这表明短剧有可能成为元宇宙入口的试验场,即当观众借助 AR 眼镜观看 2 分钟短剧时,虚拟角色能够实时互动,甚至还能引导消费决策。这种“内容即服务”的进化,或许会对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进行重新定义。

想想都会令人激动?别高兴得太早,文化差异会给很多玩家带来很大的困扰。

西方观众明显更倾向于独立完整的故事单元,而不是东亚式的连续悬念。部分有先见之明的玩家团队已经开始进行“模块化叙事”技术的开发,这样就能让同一 IP 在不同市场展现出不同的剧情走向。

显然,这种技术突破文化壁垒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短剧模式的全球适应性。能否从技术端进行类似 Deepseek 那样的创新呢?

接下来的问题是,短剧产业的爆发必定会对整个文娱产业链的权力结构进行重塑。那么,谁能够获得红利呢?谁又将会成为炮灰呢?

传统影视公司面临着一场降维打击。一部短剧的平均制作周期很短,仅为 10 天,成本也不高,不足 50 万元,然而却能创造出千万级的流水。这种“快消品式”的生产效率,使得依赖大制作、长周期的传统影视公司十分措手不及。但同时,风险也很明显:内容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超过 60%的短剧都集中在“霸总”“逆袭”等套路化的题材上,用户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这可能会导致市场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投资机构认为,短剧给予了他们难得的“高确定性赛道”。例如,JAKOTA Capital 借助 Duanju Corp 实现了对美国短剧领域的领军企业 Mega Matrix 以及韩国 Neorigin 的战略投资,并且打算把亚洲成熟的流量运营经验与西方的 IP 资源进行结合。这种组合,即“东方方法论”与“西方创意”相结合,有可能催生出新一代的内容巨头。

最大的门槛或许在于,各国政府对于短剧的审核变得越来越严格。同时,欧美市场对数据隐私的保护,有可能会提升算法推荐的成本。

大利好在于,对于个人 IP 创作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抖音、快手等平台所推出的“短剧创投计划”,使得素人导演能够有机会凭借单条爆款内容而获得百万投资。然而,与此同时,由算法主导的流量分配机制,正在使“赢家通吃”效应进一步加剧。头部 IP 玩家能够月入百万,其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创作者在内容工厂的流水线上苦苦挣扎以求生存。

如今,香港豪门开始踏上短剧的征程。那么,短剧究竟是否真正迎来了“中国时刻”呢?又或者,这只是短暂的现象,转瞬即逝?

要穿透数据表面,就需要审视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其一,技术的迭代是否能够持续推动体验的升级?目前短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手机竖屏的观看习惯的,然而随着 AR/VR 设备的逐渐普及,内容的形态必定会朝着三维空间的方向进行延伸。JAKOTA Capital 与 Digital Domain 的合作已经透露了相关的信号:借助虚拟人技术以及好莱坞特效,短剧有可能会进化成为“可交互电影”。这种进化需要巨额研发投入,或将引发新一轮行业洗牌。

商业模式能否突破付费墙困境是下一个问题。目前,短剧的收入主要依靠用户充值以及广告植入。然而,这两者都面临着天花板。Mega Matrix尝试把短剧角色开发成 NFT 数字藏品,开辟出了“内容资产化”的新途径。如果区块链技术能够确定内容 IP 的价值流转,那么短剧或许能够成为 Web3.0 时代的内容基础设施。

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则是,文化价值能否获得主流认可?

短剧在商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它“精神快餐”的标签依然没有被撕掉。郑志刚曾经说过,短剧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给人带来感官刺激上,更应该成为文化对话的一种载体。这种理想主义能否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取决于从业者是否能够在算法效率和艺术表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点。

最后要说的是,投资短剧产业实际上是在争夺人类的注意力分配权。Z 世代的耐心值降到了 8 秒,短视频吞噬了全球用户日均 2.5 小时的时间,而短剧通过“极致碎片化+高强度刺激”的方式重新创造了故事的讲述方式。这场变革既有可能孕育出超越 Netflix 的下一代内容平台,也有可能在资本的催熟下变成一场虚火。

确定的是,内容产业的权力更迭速度非常迅猛。流媒体颠覆了电影院线,短剧通过“分钟级”的内容单元,对广大消费者的娱乐、文化以及时间认知进行了重构。在这场战争里,胜利者或许不是最擅长讲故事的人,而是最了解人性弱点的算法巫师。

文章仅供交流,并非用于提供投资建议,所以请您注意投资风险。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麻烦您进行点赞和转发。祝愿您财源滚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