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男主柯淳时尚杂志销量破70万,短剧演员如何从竖屏跨入横屏市场?

2025-02-24 9:01:26 娱乐资讯 anjia66

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短剧风头正盛,演员也顺势出圈。

春节期间高热的短剧《好一个乖乖女》的男主是柯淳。近期,柯淳拍摄的某时尚杂志开售一小时不到,就已经卖出了 8000 多本。开售 24 小时后,销量突破了 70 万。

短剧男主柯淳时尚杂志销量破70万,短剧演员如何从竖屏跨入横屏市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期关于短剧男主的动向一直持续刷屏,比如在拍杂志,登上了热搜,并且疑似还要参与演技类综艺的录制,呈现出了大有从竖屏跨入横屏市场的趋势。

短剧男主已在短视频平台积攒了一定的人气,如今他要去闯荡流量江湖,这会有戏吗?

二代上桌

短剧男主上桌,并非今年才出现。

微短剧市场初具规模前,就有一批预备役演员入局。

孙樾被称作“短剧一哥”。在接触竖屏短剧之前,他曾在多部电视剧里出演配角。孙樾与徐艺真搭档,在短剧赛道中因饰演霸总、董事长而走红,之后他继续与徐艺真合作了大概 20 部作品。

这正是短剧男主典型的成长路径。

要明白,短剧的市场周期是比较短的,并且更新速度很快,仅仅十几天就能够拍完 88 集。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输出,才能够确保不会被市场和观众遗忘以及淘汰。而 CP 以及尺度,这两个方面又是剧集能够出圈的重要利器。

一般来讲,短剧男主因一部剧热度提升后,会接着与该剧女主搭档,以维持作品的产出。固定 CP 之间有默契且能产生火花,也更受观众喜爱。例如,孙樾和徐艺真、曾辉和韩雨彤都是短剧界的热门组合。

当然,一代短剧男主中,也有打破循环,成功破圈的例子。

丞磊凭借横屏短剧《虚颜》而获得关注并出圈。之后,他踏入长剧领域,在《颜心记》《云之羽》中饰演男二。如今,他有一部二番男主的大 IP《锦月如歌》即将播出。

如果说丞磊意味着早期短剧男主有出圈的可能,那么以柯淳为代表的二代短剧男主,已迈向了新的阶段。

春节期间上线的短剧是《好一个乖乖女》,它把男主柯淳送出圈了,还帮助柯淳在短视频平台涨粉百万,让他一跃成为短剧届的男流量,并且他与何健麒、曾辉、马小宇一起被评为“短剧 F4”。

柯淳顶着角色光环吸引了粉丝之后,在短视频平台有了自己的“专属 BGM”。他登上了时尚杂志二月刊的封面。近日又传出消息,说他可能会参与演技类综艺《无限超越班 2》的录制。连续多日登上热搜,引发了热议。

显然,柯淳走的是传统演员上桌的路子。

何健麒登上了综艺《你好星期六》。柯淳的杂志首封陆续官宣了。曾辉的杂志首封也陆续官宣了。刘擎签约了于正的欢娱影视。

网传于正新剧《玉茗茶骨》将于 3 月开机。这部剧除了有侯明昊和董思成之外,还集合了李菲、何健麒、刘擎这三位短剧男主。

由此看来,二代短剧男主们的流量化进阶尤为突出。

这和行业的快速发展有联系。从 QuestMobile 发布的数据来看,去年 12 月,红果短剧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仅排在优酷之后。到了 2024 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了 500 亿以上,稳稳地站在了风口之上。除了经济价值方面,短剧正在逐渐拓展出“造星业务”。

比肩流量?

那么,冉冉升起的短剧流量们,会影响如今的流量格局吗?

剧集宣传何言是短剧爱好者,他认为柯淳如今的流量超过了不少没有作品播出的男明星。他还说:“反正都是因为角色滤镜而爱上的,爱一个不存在的人,爱谁都没什么区别。”

近期看了几部大 IP 现偶之后,何言有这样的感慨。他说现偶很容易过时,而短剧是打开现代剧的最佳方式,短剧尺度大、周期快,能让人很快上头,观众代入其中,还会产生角色滤镜。

总结来看,短剧男主进军流量圈子,优势在于新鲜感、作品助推。

传统流量明星通过影视剧、综艺等大型项目来积攒人气。短剧男主走红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种造星模式更加灵活和快速,已经引起了不少经纪公司、制作公司的关注。

2025 年,耀客推出了《九重紫》衍生短剧《昭世录》。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

艺人宣传阿淼觉得,短剧男主没办法在包装方面与男流量们相提并论。凭借剧情和氛围,一旦离开了滤镜,就会成为无效出圈的情况。

阿淼认为,先不说颜值身材能否经得住长剧镜头的考验。要想成为流量,首先得具备个人特色。目前他没发现有哪个竖屏演员具备流量的潜质,因为可替代性太强了。其次,他们的主要受众和男网红更重叠,大多是那些愿意打赏的榜哥榜姐。

最后,若没有专业团队进行评估和包装,那么一些有着诸多黑料的短剧男主很难实现粉丝留存。阿淼说,那些没有签约公司,而是个人对接工作的短剧演员,实际上根本无法判断出哪些工作重要,哪些工作不重要。

制片人 Leslie 认同这一观点。短剧领域尚未出现成熟的造星思路,那些独立接洽工作的短剧男主很有可能会错过曝光的机会和发展的契机。

她知道,柯淳现在拒绝接受采访并且不承接商务事务,他的档期已经排到了 6 月。她听闻,某卫视的一个 S+级综艺项目邀请他参加,他当时没有给予回复,之后的情况她就不清楚了。

竞争日益激烈的流量江湖摆在眼前,他们在资源和团队支持等方面相对较为薄弱,这对他们的长期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因此,在短剧男主和流量之间,依然存在着一道十分清晰的界限。

仍在观望

“我不会考虑。”

制片人陆路被问到是否会选择短剧男主来出演自己的剧集。他果断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部分制片人认为,短剧男主们已经有了作品,也有了一定的讨论度。如果他们能够在长剧中出演配角,从营销宣传的角度来看,是会有帮助的。

在观众发出“长剧应该学习短剧优点”的呼声时,有不少传统制作方在进行短剧模式的研究,他们会合作短剧导演,也会合作短剧男主,这些都是追求创新的选择。

Leslie 是其中的代表。她愿意给那些具备真正表演能力的短剧男主们提供机会。她也愿意给自己一次尝试错误的机会。

很多演短剧的人是科班出身。然而,如果是短视频出身且只会演短剧,那就不一样了。短剧表演只需情绪,能给出简单情绪即可,对声台行表几乎没有要求。而电视剧这四项至少要达到基本要求。

只是,在陆路看来,长剧和短剧赛道不同,需求不同。

短剧有其特定性,长剧也有其特定性。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明白是做给哪些人看的。不能看到什么火就一窝蜂地扑上去。不要每天短剧火了,就把创作方法也学短剧,演员也都用短剧的。陆路对行业内这种普遍的跟风现象十分反感。

当下长剧的发展越来越低迷。陆路认为,长剧需要比拼的方面包括编剧能力、拍摄能力、策划能力,还要比拼“谁更将观众放在心中”。

此外,资深行业观察者当当针对短剧男主的流量化之路提出了新的思考。现在存在一种认知,那就是微短剧演员中有很多已经出圈了,并且能够带动一定的流量。然而,这种认知或许存在偏差。

从受众角度来分析,微短剧的受众与目前仍在观看长剧的受众,其本身的重合程度并不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稳定的长剧观看习惯,那么很大概率这个人不会是微短剧的受众。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容观看习惯。要消除它们之间的差异,让受众形成全新的消费取向,并非易事。而微短剧的性质决定了,观众不会对演员形成稳定的捆绑以及追逐,更不用说这种跨领域的追逐了。

真正有号召力且能将受众从微短剧领域带到长剧领域的,我觉得可能几乎不存在。从微短剧市场近一年的形势来看,热门演员翻台的速度确实挺快的。当当表示。

总体而言,对于短剧男主的流量化发展,业内仍在观望。

我不会考虑。但是,不是已经有人在考虑了吗?看看情况怎么样吧。陆路补充说道。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