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情侣分手传闻频上热搜,鹿晗关晓彤分手打卡2700天引发热议

2025-03-01 1:00:27 娱乐资讯 anjia66

即便这一切都不是那么“美”。

xx和xxx今天分手了吗?

这几天,#陈晓和陈妍希官宣离婚#这件事、#鹿晗和关晓彤疑似分手#这件事、#刘诗诗和吴奇隆疑似已离婚#这件事接连冲上热搜。

在关注明星情侣疑似纷纷分手的同时,一个名为@今天鹿晗关晓彤分手了吗的微博账号被卷入了舆论的中心。

到 2 月 28 日时,@今天鹿晗关晓彤分手了吗 在微博上连续打卡已有 2700 天。每天的博文内容都是一句简短且“冰冷”的“没有”。评论区的人们都在感叹,有这样的决心做什么都能成功,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八年,感觉这打卡博小时候曾抱过自己。

[id_550355502]

当“打卡”成为一种执着的念头,成为一种特别的景象时,它就已经变成了人们在赛博空间里构建起来的类似“圣地”般的存在,目的是用来抵御生活中的无序与混乱。

谈及粉丝与偶像时,要学习如何正确表达崇拜,还要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正视他者,以及如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亲密关系,这些都成为了当代人需要学习的课题。

01

打卡与生活:悬浮中降落,无序里栖居

微博上有一批账号名为@xx 和 xxx 今天分手/离婚了吗。这些账号大多由明星情侣中一方的粉丝来运营。它们每天都会发布高度程式化的内容。如果情侣还没分手,就会丢下一句“没有”。而一旦分手成为事实,它们就会迅速更新动态,“庆祝”这段感情的终结,给人一种“熬出头了”的感觉。

这些账号的评论区底下聚集着一群粉丝,他们很执着且不看好这段感情。他们每天都在评论区打卡,有的期待,有的催促,有的调侃,在评论区热闹地进行着这场没有尽头的“倒计时”。

(陈晓陈妍希的“离婚打卡”微博账号)

然而,这种分手打卡本身是一种“无意义”的劳动。

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里把那些没有实际价值、但个体必须去做的、具有重复性、低效甚至荒谬特点的工作概括为“狗屁工作”。其中有一类是“打勾者”角色,他们每天都在重复记录某件事情的发生与否。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勾”这一行为本身比所关注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还要重要。

在日复一日的各种操作过程中,替明星进行婚姻倒数的人们就如同在流水线上不停地做着某个动作。他们不断地进行登录、上线、打卡、下线等行为,就好像在流水线上不停地“打勾”一样。

分手打卡这种行为本身不会创造任何实际的价值,也无法对明星的情感状况带来真正的影响。它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仪式,是一种保持忙碌的看似在行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的行为。

(大卫·格雷伯对“狗屁工作”的分类)

除了催促明星分手之外,网上的打卡行为还包括学习打卡、健身打卡、脱单打卡等。人们正通过“打卡”这种数字仪式来对抗现实生活中的无序感,并且试图重新构建生活的节奏。

眼下,个人的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经济状况也充满着不确定性,情感关系同样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在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因素中穿梭,就如同悬浮的蜂鸟一般。

我们常常感叹世界如同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让人难以捉摸;看到小红书上那些动辄晒出豪宅、奢侈品的生活后,会觉得自己只是世界中的一个 npc,却不知自己会飘向何处;对铁饭碗和上岸的渴望让自己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仿佛一定要找到一个黑白分明的答案……

(《项飚:中国人像蜂鸟,振动翅膀悬在空中》)

我们在无序的状态中会感到无力和自弃。然而,在这个时候,每天的“打卡”这种固定的仪式,赋予了一种能够被量化、能够被看见的秩序感。这些“打卡”就好像是一个个具体且可见的抓手,当我们面对看不清全貌的生活时,能够让我们触摸到具体且可感的节点。

海德格尔曾说“诗意栖居”,人们在认可无序这一前提之下,凭借创造而非控制的方式,对生命的坐标进行重新锚定。

悬浮的蜂鸟在此降落,无序的迷雾慢慢散开。

02

粉丝与偶像:走出控制,松绑崇拜

进行分手打卡的粉丝大多属于偶像的“事业粉”“妈妈粉”“女友粉”。他们和偶像构建了一种准社交关系。当偶像的恋人以“第三者”的身份侵入到这种关系中时,粉丝就会本能地对这个可能破坏关系、占有偶像情感资源的他者产生抵触情绪。

事业粉觉得恋爱会对偶像“搞事业”产生影响,“嫂子”和“姐夫”会成为拖后腿的因素,所以期望偶像保持“独美”的状态,并且能最大限度地“营业”;女友粉不愿意自己与偶像之间幻想式的情感联系被打破,故而对偶像现实中的伴侣产生了排斥心理。

正因如此,部分粉丝会以打卡的形式来催分手,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甚至能够左右偶像的现实选择,让偶像明白“你们的恋情不被我们认可”。

这背后存在一种控制欲。粉丝期望偶像能按照自己所认可的发展轨迹前行,并且为自己提供符合期待的回报。

当这种控制走向极端,并且从台前营业扩散到私生活里,就产生了私生饭群体。他们会对偶像的生活进行毫无底线的窥探,把偶像的非公开状态当作等待被发掘的“宝藏”。

(明星们反感、斥责的私生饭行为)

作家保罗·谢尔登遭遇车祸,就如同斯蒂芬·金的小说《危情十日》中所讲述的那样,之后他被自己的头号书迷安妮所救。

安妮深爱着保罗,她为了能掌控他,不惜把他的腿打折,使他无法逃出自己的掌控范围。并且,当安妮察觉到保罗把她喜欢的“苦儿”这个人物写死之后,她非常生气,对保罗施加了酷刑,其目的仅仅是逼迫他重新编写故事,让“苦儿”复活。

《危情十日》的书评里有这样一句话:“爱达到的深度,与占有的欲望的强度是相对应的。”然而,以“爱”为名义去实施绑架这种行为,并不是处理关系和表达喜爱的正确途径。

(电影《危情十日》)

这种错误的说爱的方式或许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习惯,而我们未曾充分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最初的年纪,我们接收到的关于爱的信息是:“我牺牲了某些东西为了供你做某事”;是“等你考到特定分数就能获得某种东西”;是外貌出众且学习也好的人才“配得上”爱。于是,我们明白爱是有条件的,是上位者所拥有的“特质”和权力,是与功绩相联系的一般等价物。

这种情感模式一直延续着,导致我们长大后,面对偶像时,会产生一种“有付出就要有回报”的默认观念。我们会做出越俎代庖般的冒犯行为,还会产生“我为了你好”的勒索想法。我们自己付出了真金白银,投入了真情实感,就认为偶像应该回报以良好的外貌管理、用心的作品和更大的舞台。

无条件给予爱会让自己处于下位者且被支配。潜意识让我们觉得要逆转这种权力关系,要成为爱的定价者、发配者和追债者,如此一来,我才会安全,“爱”才能够成立。

03

我们与亲密关系:自恋时代的爱欲之死

分手打卡不只是单纯的追星文化。粉丝们对偶像恋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也掺杂在分手打卡之中。

早期,人们看待明星婚姻时常带有浪漫化的滤镜。早年间,王菲和窦唯、孙俪和邓超被视为“天作之合”“模范夫妻”。然而如今,当公众目睹了众多“金童玉女”的婚姻破裂,以及“神仙爱情”的两败俱伤后,便不会再对明星恋爱抱有皆大欢喜的预期。因为这一切就如同杨幂所说的那样,“结果都那样”。

粉丝认为,维系一段没有结局的关系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并且还有可能让偶像被损耗、被耽搁。所以,他们决定果断地劝说分手,而不是给予尊重和祝福。

这背后映射出一种更深层且普遍的时代情绪。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愈发悲观,也愈发不信任。也就是说,我们既恐惧结婚,也恐惧生育,同时还恐惧爱。

大 S 汪小菲从曾说“这就是我想要过的小日子!”,到后来变成“十年婚姻两死一重伤”;陈晓陈妍希从最初的头纱吻,到后来出现“她眼睛里没光了”的情况;在抖音或小红书上那些吐槽对象的帖子里,评论区的主流风向之一是“这还不分?”这样劝分的言论;当我们聊到恋爱、结婚、生娃这些话题时,会感到被束缚、不自由;看到恋爱脑的发言和娇妻文学时,我们会产生抵触、退缩的情绪……

(明星夫妻们令人唏嘘的结局)

事实上,让人感到“恐惧”的并非亲密关系本身。我们所“恐惧”的是关系里那些令人无奈的束缚,是那些不得不做出的牺牲,是那种深度的绑定。我们“恐惧”被关系所“吞噬”,“恐惧”自我的消散,“恐惧”成为阁楼上的疯女人,成为“宝妈”以及“娇妻”。

我们担心在关系里,自己未被当作一个真实的他者来对待,而是被当成了丧失了主体性的客体,一个被寄予期望、被加以规训、被进行塑造的对象。

然而,讽刺的是,我们在担心自己被关系“生吞”之际,在择偶过程里无意识地将他者的主体性给忽略了。

在当下这个自恋已成为时代病症的时期,我们难以再看到一个完整且立体的他者。我们往往将其过滤为许多标签的组合,像“体育生”“金融男”“傅首尔面容”“无孩爱猫女”等。然而,在这些白花花的标签之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明明有着喜乐和忧愁,有着优点和缺点,却往往不被我们所看见。

同样,当谈论情绪价值时,当热衷于给自己和对方打分并衡量是否相配时,或许我们爱上的并非对方作为人的本身,而是一个利己的资源,或是一个顺手的工具,或是一个恰好满足某种需求的对象。

人不再被当作目的,而是变成了手段,这样一来,这段关系就变成了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在表演的戏,而他者始终都没有出现。

(“北美相亲大师”@软软星 )

电影《她》里,男主角西奥多“爱上”了人工智能系统萨曼莎。她的风趣幽默恰到好处,善解人意也恰到好处,仿佛是为西奥多而生。这让西奥多体验到了在前妻身上从未有过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平滑的、顺从的、相嵌的。

然而,萨曼莎坦承自己身为“系统”,正在依据设定的程序同时与成百上千的人恋爱。她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渴望改变世界,也渴望出去看看。

她不再是属于他的客体,而是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他者。西奥多在这种失落的状态中感受到了“爱欲之死”。

(电影《她》)

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双方在无尽的追逐里去寻找对自我需求与欲望的满足。而是认可对方是整体且独立的,能够允许别人改变,也能允许自己被别人改变,即便这一切并非那么“美”。

这就是亲密关系最原本的样子了。有平静的交锋,有悬置的亲昵,就像两颗新鲜的松果在一点点地相互靠近,它们为彼此打磨着棱角,并且尝试着拥抱。

(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豆瓣)《危情十日》简介

发表评论: